選單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腸道是身體的一面鏡子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王群光自然診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1號10樓
諮詢電話:886-2-23671086
LINE ID:0919730053
 Wechat ID: a0919730053

序言
腸道是身體的一面鏡子,經常便秘、腹瀉都是身體不健康的反映。但人們卻常常忽略這些身體信號,只是簡單地用點瀉藥或止瀉藥來應付,到真正得了大腸癌時,才會當成一個病去治療,但往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醫學專家認為,平時保護好腸道這面“反映身體的鏡子”是至關重要的。現在,世界上死於大腸癌(結腸癌)的人數激增,死亡人數超過排在首位的胃癌只是時間問題。所以,腸胃的問題不能等到嚴重了之後再去重視,對於一些醫生沒有告訴你的“腸”識,你也必須知道。

令人不安的現實是:一方面,一些沒有任何明顯疾患的人,他們不會忽然跑到醫院去咨詢醫生該怎樣防止疾病來襲,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健康的。另一方面,作為醫生,每天面對的也是一些得病的人、身體出現問題的人,醫生需要做的就是診治,找出病因,對癥下藥,對於日常需要註意的一些關於健康的知識,很可能會忽略。

因此,很多腸道健康的常識是需要我們自己去了解和重視的。例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飲食知識當中,該飯後還是飯前吃水果?雞蛋有營養就應該多吃?不吃早餐沒事?每天喝越多的水越好?年輕時少睡一些覺沒有問題?對於這些,你是不是有自己固定的認識?這些認識正確嗎?有相關的科學依據嗎?大家口口相傳的認知一定對嗎?事實上這些醫生都沒有告訴過你,你的認識也可能是錯的。

關於腸道,你有哪些錯誤觀念,有哪些是你不知道但是應該知道的,你都應該引起重視,不能等到生病了才去聽醫生說,那就已經太晚了。保護腸道的健康要從身邊的一些細節入手,從一些小的生活習慣著手,防患於未然,這才是健康之道。

文摘
人體的第二個“大腦”
人有兩個“大腦”,一個位於頭部;另一個卻小為人知,它就藏在我們的肚子里面。然而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個藏於腸部的“大腦”竟然也控制著人的悲傷情感。通過研究這個位於腸部的“大腦”發現,成長過程中經歷過生死離別等傷痛的人長大後更容易患腸胃疾病。

1996年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的主任邁克·D.格爾森提出“第二大腦”這一概念,認為每個人都有第二個大腦,它位於人的肚子里,負責“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聲音和顏色。但是當時這一理論雖然引起了關註,卻並沒有完全揭示兩個“大腦”之間的聯系。

通過深入研究,人們發現這個位於肚子中的“腹腦”實際上是一個腸胃神經系統,擁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與大腦細胞數量相等,它能夠像大腦一樣感受悲傷情緒。格爾森發現,70%的患有慢性腸胃病的病人在兒童成長時期都經歷過父母離婚或者父母去世等悲傷的困擾。這是因為“腹腦”是內臟神經系統中的一種,它既與大腦和脊髓有聯系,又相對獨立於大腦。

“腹腦”通過迷走神經與大腦聯系在一起,它能監控胃部活動及消化過程,觀察食物特點、調節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這套神經系統能下意識地儲存身體對所有心理過程的反應,而且每當需要時就能將這些信息調出並向大腦傳遞。於是,“腹腦”就像大腦一樣,能感覺肉體和心理上的傷痛。另外,人患郁抑癥、急躁癥,以及帕金森病等疾病都能夠引發大腦和“腹腦”出現異樣的癥狀。

格爾森認為,“腹腦”是人體消化器官的總開關,它能分析成千上萬種化學物質的成分,並使人體免受各種毒物和危險的侵害。腸子是人體中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擁有人體70%的防禦細胞,大量的防禦細胞與“腹腦”相通。當毒素進入身體時,“腹腦”最先察覺,然後立即向大腦發出警告信號,人們馬上意識到腹部有毒素,接著采取行動:嘔吐、痙攣或排泄。越往消化系統的深處,大腦對其的控制力越弱。部分食管及胃部受大腦控制,胃以下部分則由“腹腦”負責,當最後到達直腸及肛門時,控制權又回到大腦。當腹部神經功能紊亂時,“腹腦”便會“發瘋”,導致人的消化功能失調。

人的兩個“腦子”呈相互因果關系,一個出毛病,另一個就受到影響。大腦遇到危機時,會迅速分泌出激素,使人體做好應急或回避的準備,在這些激素的作用下,“腹腦”也被動員起來。事實上,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遇到煩惱或失意時,面對美味佳肴也覺得難以下咽;驚嚇過度或激動萬分時,腹部容易產生痙攣。

為此,科學家發出呼籲:“愛護腸胃!愛護自己的第二大腦!”

不可忽視的腸道健康
腸道健康與我們人體的健康密切相關。因為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主要來自腸道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而代謝後的廢物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腸道來排泄的。

腸道堪稱身體最勞累的器官——每天不停地消化、吸收食物,以提供足夠的養分。其實它的功能還遠不止於此——它還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系統,共有400多種菌群,100萬億的細菌生活其中,掌管著人體70%以上的免疫功能,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屏障。它的均衡與否,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於是,科學家提出了“腸道年齡”的概念。所謂腸道年齡,實際上就是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腸道內菌群分布變化的階段反映,並作為一種反映體質狀況的健康數據。

新生兒出生一兩天後,隨著吃奶、喝水,一些細菌便乘機進入體內,到腸道內“安家落戶”,成為人體的終身“伴侶”。在嬰兒時期,腸道內充滿了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群,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腸道菌群漸漸發生變化,有益的菌群逐漸減少,而對人體有害的菌群則可能不斷增多。所以老年人的腸道功能會有所下降。

若不是腸道一絲不茍地履行著清理、排泄代謝廢物的使命,後果的嚴重性可能超乎人們的想象。
例如,腸道每隔18~24小時就需要來一次“大掃除”,不要說稍有懈怠,就是運作出現一點偏差,食物殘渣也會在腸道內壁的某些部位慢慢堆積。研究資料顯示,這些糞便殘留物的厚度可達5~7厘米,而且其堅硬程度可與輪胎相比擬!長此以往,它們會阻礙人體組織對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吸收,導致營養缺乏。貧血、維生素缺乏癥、骨質疏松等疾患就將接踵而至,使你成為林黛玉那樣的多病身。

人們對營養健康越來越重視,但是對胃腸營養健康問題的認識卻非常有限,臨床中腸道菌群失調、便秘、胃腸不適、胃腸炎等疾病發病率很高,多數人卻都不大在意,認為只不過是有點兒小毛病而已。
生態預防醫學認為:任何疾病都是微生態失調的產物。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PNDC)和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會等單位聯合開展的“中國人口亞健康與微生態失衡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便秘、腹瀉、食物過敏、厭食、免疫力低下等都是人體腸道微生態失衡的表現”。

處理毒素的“清潔工”
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排毒器官,人體90%以上的毒素由腸道排出體外。醫學界稱腸道為“第二大腦”,意指腸道對人體健康與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為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

現實生活中,為了健康長壽,大多數人總是想怎樣使肌體攝入更多好的營養食物,卻很少有人考慮食物在體內能否被全部吸收和渣滓能否全被排出體外。這種只重攝入,不重消化吸收,重視“進”,不重視“出”的普遍傾向,完全違背了一個客觀真理——生命進程是個複雜的綜合性的過程,把吸收和排泄作為生命活動的統一過程加以辯證研究和對待,才是科學的做法。清除體內垃圾,使毒素失去根源,可謂正本清源,這就是“幫助病人的本能”。不言而喻,人體清理恰恰就是從根本上清除病根,就是治本。這樣才能維護和確保人體的自我修複功能和自身免疫力,可以說,清除腸道的宿便與毒素是人體健康的最好保證。

想知道你的體內是否有毒素存留嗎?下面這份自測問卷可以幫助你了解情況。
大腸是消化道的下段,長約1.5米。食物殘渣留在大腸內,其中一部分水分被大腸黏膜吸收,同時經過細菌的發酵變為糞便,除食物殘渣外,糞便還包括脫落的腸上皮細胞和大量細菌。人體糞便中的細菌約占糞便固體總量的20%~30%,由於大腸內的酸堿度和溫度對細菌的繁殖極為有利,在便秘患者糞便中的細菌量和分解產物含量會更多。

研究發現,糞便中的有害物質約為22種,其中包括硫化氫、氨氣、沼氣、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和苯類、吲哚、肉毒桿菌毒素、屍毒、蕈毒堿、甲酚、丁酸等,以及一些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鹽類。大量分解代謝產物及有害物質存在於糞便中,如不能按時排出,則部分可以通過結腸黏膜吸收,通過門靜脈系統進入肝臟。這樣一方面加重了肝臟的負擔,耗竭肝臟的解毒酶系統,損害了肝臟功能;另一方面進入血液中的有害物質可以對人體各個器官和系統造成一定的損害。

而腸道排毒,加速了糞便的排出,降低了血液中有害物質和代謝產物的濃度,既可以消除自體中毒,恢複大腦的興奮性和靈敏性,又可以減輕其他排泄器官的負擔,保障其正常功能。大腸水療正是基於對大腸解剖生理功能的認識和對糞便中細菌及其他有害物質,以及這些有害物質對人體各器官的影響的了解而發揮對人體某些疾病的治療和對機體全面的保健作用。

腸道是消化系統的最末端,加上又長又彎曲,不但是收納代謝廢物的大本營,更易隱藏宿便,因此保持排泄順暢就是一種排毒。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未精制的五谷雜糧、高纖的蔬菜、海藻、菌類都有助於腸道暢通;多喝花草茶及水則能利尿減輕腎臟負擔,也有助於新陳代謝。清晨起床後至少要喝200毫升水,多活動活動,能起到清刷胃腸的作用,使大小便易於排出,清除毒素。

潛伏中的腸道疾患
過去大家通常認為,便秘、腹瀉大多是由消化不良或不衛生飲食等因素所引起,只要服用瀉藥或止瀉藥後就能痊愈。然而,專家指出,出現便秘或腹瀉癥狀,就說明腸道已被汙染,可促使有害細菌增多,有益菌群減少,造成腸功能紊亂,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從而導致許多並發癥,如免疫力低下、腸癌、乳腺癌、糖尿病等。腸道疾病危害大,涉及人群廣,是今天現代病中的兇惡殺手之一。

便秘
正常排便次數是一天一次到三天一次,超過三天沒有解大便就可以稱之為便秘。便秘的成因包括腸胃蠕動能力不良、大便過硬和阻塞等。

現代人便秘最常見的原因是精神壓力大而影響自主神經運作,進而使腸道蠕動變慢造成便秘;再者,忽略便意,讓糞便在腸道停留過久,或水分不足,會使得大便過硬而便秘;最令人害怕的則是當大腸長了腫瘤,糞便通過困難,也會造成便秘,所以當大便習慣改變,要想到是否有腫瘤的可能。

面對便秘,最重要是要學會將精神放松,不要壓抑便意,多喝水並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規律運動也是能幫助腸道蠕動的方法。若上述方法無效,建議尋求醫生的協助,切勿自行使用瀉劑,瀉劑使用不當會使得腸蠕動的功能變得更差,導致惡性循環。

腹瀉
“哎喲,我肚子好痛哦!”“我要趕快去上廁所,我快受不了啦!”相信許多人都有這種莫名拉肚子的經驗吧!總是經過了一陣腸絞痛之後,有種突如其來的強烈便意,讓人不得不沖向廁所、蹲上馬桶,緊接著就是整肚的水便傾腸而出!

腹瀉,也就是俗稱的拉肚子,臨床上又稱為急性腸炎。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較常見的是因為感染外來的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等,使得毒素抑制腸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導致糞便中水分增加,產生腹瀉。所以當出外旅遊時,很容易因為飲食不幹凈、舟車勞頓或水土不服,使得免疫力下降,感染細菌病毒而引起腹瀉。

除了細菌病毒感染造成腹瀉外,消化液分泌不正常,導致腸道無法吸收高滲透壓性的食物,或神經、內分泌障礙等都會造成腸道吸收障礙、不斷地排出水分及電解質而造成腹瀉。

腹瀉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當發生腹瀉時,除了要註意避免脫水之外,更重要的是觀察自己腹瀉的頻率,有無伴隨其他癥狀以及糞便的外觀、顏色、有無出血等暗示其他腸道嚴重疾病的征兆。千萬別小看拉肚子,也許腹瀉正是身體所釋放出的警訊,若忽略它而導致延誤治療良機,反而得不償失!

惱人的腹脹
炎炎夏日,不少上班族及女士們常指著自己的腹部直嚷著肚子好脹沒有食欲,還以為自己可以乘機減肥,但其實在胃腸科的門診里,腹脹是許多人最常見的問題與通病!

腹脹,顧名思義就是整個人肚子鼓脹,覺得自己明顯大腹便便、腰圍變粗。因為腹脹來求診的人,醫師在做叩診檢查時,通常都能聽到明顯如敲鼓般的聲音。腹脹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吞下的氣體過多,或是因為大腸制造的氣體太多。一般人在正常情況下每天都會不自覺地吞入五六百毫升的空氣,空氣中的氧氣容易為人體所吸收,但氮氣卻可以一直跑到大腸里而形成脹氣的來源,所以現代人常因為工作繁忙而狼吞虎咽的吃法,或是喝汽水、可樂、啤酒等碳酸飲料,都很容易增加腸胃的氣體含量而腹脹。

另外,大腸制造的氣體太多的主要原因就是胃腸道的消化和蠕動功能不佳,或吃下太多難以消化、容易產氣的食物,使大量的氣體蓄積在腹腔或消化道內,而造成整條腸道脹大及腹部在外觀上的明顯變大。例如豆類及牛奶里的乳糖被大腸里的細菌作用後,便會產生二氧化碳、氫、甲烷等造成放屁的氣體,而愛吃冰淇淋、愛喝冷飲也容易導致腸內產氣過多而出現脹氣。另外還有一種腹脹是因為過多的糞便堆積在體內而造成的,這時候應該對癥下藥,解決便秘的問題就可消減腹脹感;但如果便秘是因為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所造成,就不是靠幾顆消脹丸或鎮靜劑可以輕易解決的,還是需要給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行。

腹脹、脹氣其實是個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平日在飲食上要註意避免吃容易發酵產氣的食物,例如蔥、蒜、地瓜、豆類、洋蔥、包心菜、綠花椰菜、球芽甘藍、青椒、茄子、面包等;改變飲食的習慣,避免狼吞虎咽,用餐時應該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避免在緊張煩躁的情緒下進食;在每餐過後可稍微散一下步。拒絕大腹便便,你也做得到!

腸道不健康,疾病就愛來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當胃壁或十二指腸壁受到胃酸的侵蝕,就會出現破損,癥狀與胃炎相似,多為上腹疼痛、惡心感,有些患者會合並有胸口灼熱感。通常單純胃炎在服用胃乳片或制酸劑一段時間後癥狀就會消失,但消化性潰瘍的癥狀卻會持續,當破損嚴重深度夠深,甚至可能侵犯血管造成出血而解黑便,或因出血量過大而吐血。

面對消化性潰瘍,急性期除定期就醫診查之外,最好還是要保持安靜,避免過大刺激,飲食最好從流質食物開始,規律進食,避免暴飲暴食增加腸胃負擔,也要常常註意大便的顏色,看其是否變黑,有無出血。若已經出血,則還需要避免過大動作,以免引起血壓起伏而再度出血。

急性腸炎
急性腸炎大部分是由細菌引起的,患者吃下被細菌汙染的食物或飲用不幹凈的水,出現腹瀉,或合並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通常急性腹瀉會在一周之內緩解,有些菌種也有可能持續兩周甚至一個月之久。當出現急性腸炎的癥狀時,需要回想是否出過國,如果出過,有感染霍亂、痢疾等病的可能性,也需回想前幾小時至前幾天所吃的食物,以便醫生判斷是由何種細菌造成的感染。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